close

  “立冬”已過,全省各地已陸續進入冬種大忙季節。走在田間地頭,農村冬種氛圍十分濃厚。在梅州,農民在農資店忙著選購種子種苗、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;在韶關,噴灌系統正在澆灌連片有機蔬菜;在惠州,農業機械在3000畝冬種馬鈴薯種植基地穿梭忙碌;在湛江,農民合作社為蔗農冬種提供社會化服務……
  在“十二五”規劃收官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攻堅年即將來臨之際,繼續穩定糧食生產與促進農民增收任務艱巨,意義重大。冬種生產是我省全年農業生產的重要一造,也是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的關鍵一造,已成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的一大亮點,對我省穩糧、增收、保供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全省冬種春收作物產值約占全年種植業產值的20%,冬種一造的收益已遠遠超過早晚兩造水稻收益的總和。如何抓好今年冬種生產,把握明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主動權?
  近日,省農業廳召開全省冬種生產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視頻會議,貫徹落實全國秋收秋冬種工作視頻會議精神,分析當前形勢,安排部署冬種生產工作。省農業廳廳長鄭偉儀要求,各地要把冬種生產當作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中心工作來抓,切實加強領導,統籌協調,督促檢查,全力推進冬種生產各項工作落實。
  早謀劃重扶持推動冬種生產發展
  今年前三季度,我省農業農村經濟保持“穩中向好”的發展勢頭,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58.32億元,增加值2263.79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2.6%、2.9%,農民人均純收入9683元,增長了10.7%,高出城鎮居民1.5個百分點。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勢增長14.9%。全年糧食生產總體保持穩定,主要經濟作物和“菜籃子”產品穩定增產,為保障市場有效供應、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特別是糧食生產經受住多次颱風暴雨侵襲,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實現恢復性增產,為完成今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目標任務奠定了基礎。
  在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利好勢頭的支持下,今年我省冬種計劃面積達到1280萬畝,比上年增加30萬畝,增長2.4%,其中冬種馬鈴薯、玉米、番薯等糧食面積361萬畝,冬種蔬菜775萬畝,分別增加15萬畝;冬種春收作物產值增長5%以上。
  今年我省冬種生產有不少有利因素。中央將保障糧食安全確定為國家戰略,強調要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,飯碗里主要裝自己的糧食,重農抓糧的態度非常堅決,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。為支持各地發展秋冬種生產,今年中央財政提早預撥良種補貼、農機購置補貼、高產創建、測土配方施肥等補助資金。
  我省發展冬種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,近年來,各地冬季農業開發力度不斷加大,經濟效益看好,農民的熱情日漸提高,全省冬種生產面積增加、結構優化、效益提高,春收作物連續六年保持增長。
  今年各地提早規劃部署,基本落實了冬種生產所需的化肥、種子種苗、農藥,當前農資品種齊全、市場供應充足、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。據調查,今年冬種玉米、冬種蔬菜種子庫存充裕,價格保持穩定,冬種馬鈴薯種薯基本到位,價格較去年下降了10%左右。預計冬種需肥量135萬噸,多數肥料品種市場價比去年同期低1-9個百分點。
  穩面積調結構擴大冬種生產規模
  落實生產面積是穩定發展冬種生產的前提和基礎。目前我省還有800萬畝冬閑田,發展冬種潛力很大。各地充分挖掘冬種資源,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,層層抓好計劃落實,發動群眾擴大冬種規模,確保冬種面積落實到鎮、到村,品種到片、到田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,大力宣傳發展冬種生產對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意義,宣傳冬種生產的好典型、好經驗,發揮典型引路作用,營造良好氛圍,層層發動群眾,迅速掀起冬種生產高潮。
  經過多年的發展,我省冬種已初步形成以蔬菜、薯類、玉米為主導產品的區域化、規模化的生產格局。今年,各地將按照“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壯大優勢產業”的要求,繼續優化佈局,做強做大本地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。大力抓好北運菜、冬種玉米、冬種甘薯等傳統優勢產品的改造和提升,提高生產專業化、集約化水平,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。加快發展馬鈴薯、特色蔬菜、優質瓜果等特色產品,利用季節差、區位差,形成錯位競爭優勢。進一步調整品種結構,推行早、中、遲熟品種合理佈局,增強調節市場餘缺能力。搞好外運蔬菜生產、流通、消費市場供求分析,合理安排播植期,科學佈局品種,優化品種結構,調節上市時間,避免相互擠壓,降低市場風險。
  強科技抓標準提升冬種產品質量
  各地大力實施良種良法,分作物、分品種制定關鍵技術推廣方案,加強技術指導,開展技術培訓,確保各項技術落實到田,從根本上提高冬種生產科技含量。積極開展高產創建,今年我省繼續在重點產區建立15個國家級甜玉米、9個冬種馬鈴薯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。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和價格監控,嚴厲打擊農資市場假冒偽劣行為,維護農民利益,確保冬種生產順利開展。
  當前,各地正抓緊組織農機檢修,鼓勵農機大戶、合作組織開展冬種機械種植、節水灌溉、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,提高冬種機械化水平。冬種馬鈴薯主陣地惠東縣,耕地、覆膜等環節機械化水平超過80%,機械化收穫環節從試點走嚮應用。茂名市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大棚設施,加快開展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業務。
  各地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,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抓好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範與推廣,普及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,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和安全用藥技術,積極發展無公害、綠色食品,創建名牌農產品。今年我省新創建了44個園藝作物標準園,示範促進蔬菜等園藝產品增產增效和質量安全。各地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,進一步加強冬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,增加監測品種和頻次,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。大力推進農產品標識管理,督促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台賬記錄、不合格農產品報告等制度,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。
  優服務促對接提高冬種生產效益
  各級農業部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,深入基層積極加強指導服務,為冬種生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保障。組織幹部和科技人員深入冬種生產第一線,開展多形式的技術指導、培訓和示範,將各項增產、節本、增效技術送到千家萬戶。及時掌握農資市場動態,協調做好種子種苗、農藥、化肥等農資調運、供應和餘缺調劑工作。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和價格監控,積極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,嚴厲打擊農資市場假冒偽劣行為,維護農民利益,確保冬種生產順利開展。加強農情災情調度,及時預警發佈災情信息。積極推廣應用防災減災技術,及早制定防災減災預案,落實防災減災,減少農業因災損失。
  產銷銜接是提高冬種效益的關鍵。省農業廳要求各地要加強產銷信息引導。強化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,密切關註市場變化,搞好品種、區域、季節需求預測,利用信息網絡及時發佈產銷和預警信息,引導農民合理安排好冬種生產和產品上市時間,指導農產品跨區域有序流通。圍繞區域主導產品,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打造廣東農產品品牌,加強產品宣傳推介,提高市場知名度,提升產品競爭力。省農業廳將在11月中旬舉行的第五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上,揭曉廣東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併進行重點推介,大力打造我省農產品品牌。大力培育加工、營銷龍頭企業,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,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,大力發展訂單生產,支持農產品生產主體與超市、批發市場、居民社區、學校、企業等單位對接,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係,多形式幫助農民促銷增收,抵禦市場風險。
  市縣冬種在行動
  惠州
  挖掘特色資源,主攻三大產業
  圍繞“把冬季特色農業打造成現代農業的發展亮點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”這一目標,惠州把發展冬季農業生產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、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結合,根據氣候、土質等情況,培育冬種主導產品,形成了冬種馬鈴薯、甜玉米、特色蔬菜三大冬種產業。特別是打造了全國最大的區域性冬種馬鈴薯生產基地,以惠東縣沿海鄉鎮為中心,輻射惠陽區和博羅縣等周邊鄉鎮,面積達14萬多畝,產值10億多元,成為該市最具競爭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出口創匯農產品。
  惠州市通過狠抓規模化種植、標準化生產、產業化經營、品牌化建設四項措施,實現了四個方面的提升:一是冬種面積大幅提升,2013年全市冬種面積92.5萬畝,占常用耕地面積五成以上。二是冬種效益大幅提升,2013年全市冬種農作物總產值31億元,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。其中冬種馬鈴薯平均畝產值6000元以上,畝純收入5000元;梅菜平均畝產值3500元,畝純收入2800多元。三是民風村貌明顯提升,由於冬種生產效益可觀,吸引了大批冬閑群眾投身冬種,建起了馬鈴薯樓、甜玉米樓,村風村貌得到了改善。四是農民收入明顯提升,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和冬季效益農業,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,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4029元,同比增長13%,增幅連續7年達到兩位數。
  湛江
  開展災後復產,全力備戰冬種
  今年7月、9月湛江先後受到颱風“威馬遜”、“海鷗”的襲擊,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損失,全市通過科學部署防災救災和災後復產工作,已補種改種農作物面積45.2萬畝,災毀農田的基礎設施也恢復了正常生產能力。
  在颱風登陸前,市、縣農業局指導農民群眾做好災前防風、農作物搶收工作,切實降低了災害損失。災後因地制宜,落實復產工作方案和補救措施:搶抓季節迅速組織補種改種搶種,加強災後田間管理、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治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,及時組織開展水毀農田水利設施的排查、修複、清淤等工作,儘早恢復排灌能力和生產能力。同時,及早籌劃冬種生產,做好結構佈局調整規劃,確保增產增收,今年湛江市冬種計劃面積192.7萬畝,目前已完成63.6萬畝,同比增1.8萬畝。
  災後湛江市及時調撥了省級糧食應急救災種子8.7萬公斤,安排農業救災復產資金,積極發動群眾組織開展農業生產自救,為冬種生產提供了保障。湛江市農業局組織了專家、技術人員到徐聞、雷州、遂溪、廉江等重災區開展科技救災技術服務工作,舉辦救災復產培訓班。及時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預測工作,防止各類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,加強農資市場檢查、執法,確保救災復產所需農資數量、質量安全和價格穩定,並通過溝通儘快落實受災農作物的理賠工作。
  高州
  調整作物結構,創新生產方式
  高州市由於地理氣候等天然優勢,適合生產冬季反季節喜溫蔬菜,目前已種下冬種作物10.4萬畝,主要是青瓜、四季豆等蔬菜。
  高州通過及早謀劃部署、加強指導服務來加快冬種進度。提前佈置冬種作物農資就位工作,確保冬種所需的優質良種、肥料、農藥、農膜等農資有效供應。及早通過手機短信、“村村通”大喇叭發佈信息,組織農機專業隊伍做好秋收和冬耕冬種工作。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,今年引入了全國500強企業海亮集團,在高州西部規劃建設面積約一萬畝的蔬菜種植基地,目前已建成約2000畝的連體大棚,計劃在今年11月份投產。成立了6個冬種生產指導組,分片深入各鎮(街道)開展技術指導服務,督促抓好冬種生產。
  高州根據往年各地冬季農業,特別是冬種北運菜的種植供應時間,以及消費市場的需求,來保證產品規模化和多樣化,全市形成了東部以發展青瓜、四季豆等豐產性好的蔬菜為主;南部和西部以發展甜玉米、茄子、番茄、辣椒等作物為主;北部高寒山區以發展番薯、四季豆、荷蘭豆、豌豆等耐寒作物為主;城郊以葉菜類為主的冬種生產佈局。同時合理安排植期,對全市同類冬種作物產區實行錯期生產,力求做到鎮與鎮之間的植期交錯,並儘量與北方大棚蔬菜和海南、湛江等蔬菜主產區植期錯開,確保農產品均衡上市,避免市場惡性競爭。
  此外,高州市農科人員和農民大膽創新,通過合理安排植期和實行間套種,總結出了一套適合當地實際的糧錢雙豐收生產模式:“稻—稻—菜”或“稻—稻—菜—菜”耕作模式,即是一年種兩造水稻,一造或兩造北運菜,提高了土地產出率,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。
  撰文:鐘嘯 編輯統籌:李勁  (原標題:穩糧增收保供給 南粵冬種開新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l64qlcb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